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 | |||
|
|||
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 一、培养目标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并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 (1)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 (2)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4)具有与护理对象及其他卫生保健服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意识。 (5)尊重他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识。 (6)在执业活动中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 (7)树立依法执业的法律观念,具有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8)具有创新思维和评判能力,勇于循证实践、善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树立终生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观念。 (9)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救死护伤的职责。 2.能力要求 (1)具有应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2)具有初步配合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具有与护理对象及其他卫生服务人员有效交流的能力。 (4)具有为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教育的能力。 (5)具有正确地书写护理相关文件的能力。 (6)具有评判性思维及分析和解诀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8)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9)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10)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3.知识要求 (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生命各阶段的预防保健及健康促进知识。 (4)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 (5)熟悉防治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知识。 三、主干学科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学科应该包括基础医学、护理学及人文社会科学。 四、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专业课程及与护理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通常包括:计算机、外语、政治、哲学、法律、体育、军事理论等相关课程。 2.医学基础课程 医学基础课通常包括:医学统计学/生物统计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相关课程。 3.护理学专业课程 护理学专业课程通常包括: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 (包含传染病护理学、神经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 @ 4.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鼓励开设包括以上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性课程。 五、修业年限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少数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调整修业年限。 六、授予学位 根据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授予医学或相应的学士学位。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医学基础课程中应包括一定量的实验学时,护理学专业课程中也应有一定量的实验室练习及临床见习时数。应安排不少于40周的毕业实习,以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护理实践技能。实习科目应当包括内科、外科 (含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精神科等临床科室和社区护理。 应安排一定时间的毕业专题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完成,如个案报告、综述、科研论文等,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均应体现培养本科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宗旨。 在学习期间,应根据条件安排一定量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应配备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规模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能够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的需要。生师比应不超过15:1。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需保证本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每门课程不少于2人。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师应以护理学专业为主,且有一定的护理临床或社区实践经验,在教师队伍中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30%,适当配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应具有医学执业资格及教师资格,以保证临床教学需要。建立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及专业培训和交流计划,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应有一定数量可供本专业使用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每年根据需要购置补充,以满足开展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便利地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科学管理和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相应课程应选用符合护理 学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新开设的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 3.实验室:应有足够的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室、多媒体设备、小组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等,以满足师生教学活动的需要,并定期进行更新和添加,确保教学计划得以完成。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不少于1所符合教学医院标准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以满足实习需要。在校学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l:1。学校设有相关部门负责管理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护理学专业临床技能考试的管理。同时,应积极建立社区护理教学和实习基地,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卫生院等。 5.教学经费:新开办的护理学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500万元,并要有必要的固定资金投入,且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学经费投入应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并根据需要相应增加。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500元/人。 附录A(讨论稿) 《护理学基础》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描述护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工作方法、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 (3)按规程独立完成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4)按要求正确书写护理文件。 2.基本教学内容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学主要的相关理论与专业理论、护理程序、护患沟通以及帮助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维持患者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提供恢复、维持和促进健康所采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知识点 (1)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2)护理学主要的相关理论与专业理论 (3)护理程序 (4)护患关系与沟通 (5)医院环境 (6)患者入院与出院护理 (7)舒适与安全 (8)休息与活动 (9)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0)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11)患者的清洁卫生 (12)冷、热疗法 (13)给药 (14)静脉输液与输血 (15)饮食与营养 (16) 排泄活动的观察与护理 (17) 一般急救技术 (18) 各种标本的采集 (19) 临终护理 (20) 医疗、护理文件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144学时(72学时理论+72学时教学实践) 最低学时:180学时(90学时理论+90学时教学实践) 《健康评估》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运用相应的评估技巧与方法对护理对象进行主、客观资料的收集。 (2)识别正常人的体征特点及常见异常体征。 (3)解释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评估要点,常见异常体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4)描述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及意义、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标本采集要求及临床意义、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的不同特点及受检者的护理。 (5)按操作规程进行心电图检查。 (6)根据所收集的主、客观资料书写相应的护理记录。 2.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问诊技巧与内容;常见症状评估;身心评估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实验室、心电图及常用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与护理配合;护理记录的书写。 3.知识点 (1)问诊的基本原则、技巧及主要内容 (2)常见症状的评估 (3)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正常和常见异常体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心电图的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常见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5) 实验室常用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6) 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的特点、临床应用与护理配合 (7) 护理记录的书写要点及原则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 :72学时(54学时理论+18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 108学时(72学时理论+36学时教学实践) 《内科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说明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处理原则。 (2)识别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3)描述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4)说明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的步骤及配合要点。 (5)应用护理程序为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6)为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 2.基本教学内容 内科护理学主要介绍内科常见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及护理要点。 3.知识点 (1)循环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4)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5)内分泌与代谢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6)风湿免疫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7)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8)理化因素所致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9)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10)常见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140学时(100学时理论+40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200 (136学时理论+64学时教学实践) 《外科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说明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或相关因素)、病理生理 (2)简要解释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 (3)识别外科常见疾患的临床表现。 (4)应用护理程序为常见外科疾病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5)为常见外科疾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 2.基本教学内容 外科护理学主要介绍外科学基本理论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知识,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手术室、骨科、神经外科等各专科的护理。 3.知识点 (1)外科护理学基本理论 (2)普通外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3)胸外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4)骨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5)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6)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108学时(72学时理论+36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168学时(108学时理论+60学时教学实践) 《妇产科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叙述妊娠、分娩及产褥期母体生理、心理变化特征,针对个案制定护理计划。 (2)解释常见病理产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及护理要点。 (3)识别高危孕产妇个案,并针对个案制定护理计划。 (4)解释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5)识别妇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6)为护理对象提供选择计划生育的指导。 2.基本教学内容 妇产科护理学包括孕产妇护理、妇科常见病妇女的护理及计划生育对象的护理三部分。孕产妇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正常妊娠经过及其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和护理,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及产褥期并发症患者的护理。 妇科常见病妇女的护理主要包括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及患者的护理。计划生育对象的护理部分主要介绍常用的节育方法、原理及护理对象的护理。 3.知识点 (1)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 (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3)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4)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5)高危妊娠及监护 (6)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孕产妇的护理 (7)异常分娩患者的护理 (8)分娩期并发症患者的护理 (9)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患者的护理 (10)月经失调患者的护理 (11)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护理 (12)会阴部手术患者的护理 (13)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护理 (14)计划生育对象的护理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64学时 (46学时理论+18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99学时 (66学时理论+33学时教学实践) 《儿科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叙述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任务。 (2)复述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接种程序。 (3)解释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识别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5)解释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 (6)制定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计划。 2.基本教学内容 儿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小儿年龄分期、生长发育、营养及喂养、住院儿童的护理及小儿护理记录书写;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护理。 3.知识点 (1)小儿生长与发育 (2)小儿营养与喂养 (3)儿童保健 (4)住院儿童护理 (5)新生儿及新生儿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 (6)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7)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8)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9)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0)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1)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2)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3)小儿急性传染病的护理 (14)小儿重症监护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58学时(40学时理论+18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86学时(56学时理论+30学时教学实践) 《精神科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识别常见的精神症状。 (2)复述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 (3)阐述常见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护理要点。 2.基本教学内容 精神科护理学主要介绍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 3.知识点 (1)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 (2)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 (3)常见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的护理要点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24学时(20学时理论+4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42学时(34学时理论+8学时教学实践) 《护理伦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描述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举例说明护士的道德权利及护士要履行的道德义务。 (3)列举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4)应用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分析护理实践中常见的伦理问题。 2.基本教学内容 护理伦理学主要介绍护理道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与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以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道德权利和义务。 3.知识点 (1)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范畴 (3)护理中的人际关系及道德规范 (4)护理实践中的伦理决策 (5)生命伦理学领域所面对的伦理问题 4.参考学时: 最高学时:18学时 最低学时:27学时 《护理心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描述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基本概念。 (2)描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3)描述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发病机制。 (4)列举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5)解释心理护理的概念和程序。 (6)介绍基本心理评估方法。 (7)列举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2.基本教学内容 护理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健康心理学相关内容、常见疾病患者心理以及护理人员职业心理四部分。心理学基础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的基本概念;健康心理学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疾病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患者心理主要包括患者角色、一般心理、心理评估以及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护理人员职业心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角色心理等内容。 3.知识点 (1)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基本概念 (2)护理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3)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发展阶段 (4)心身疾病的概念与机制 (5)患者角色与常见心理反应 (6)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及工具 (7)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24学时 最高学时:36学时 《护理管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阐述管理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基本职能。 (2)按计划工作的程序提出解决护理管理实际问题的计划。 (3)描述我国医院的组织结构特点。 (4)叙述护理组织文化的创建及作用。 (5)解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 (6)结合案例分析常用的护理领导艺术。 (7)举例说明控制职能在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2.基本教学内容 护理管理学主要包括护理管理的基本概念,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和控制五项基本管理职能,以及常用的护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知识点 (1)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职能 (2)护理管理的相关概念 (3)护理管理的计划职能 (4)护理管理的组织职能 (5)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6)护理管理的领导职能 (7)护理管理的控制职能 (8)护理管理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24学时 最高学时:36学时 《护理教育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介绍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2)正确制定授课计划。 (3)举例说明教育学原理在护理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4)在护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 2.基本教学内容 护理教育学主要介绍当前护理教育的发展和展望,常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技巧,临床教学组织及实施,教学评估和评价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3.知识点 (1)当前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2)教育学中常用的基本理论及概念 (3)课程的类型与设置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技巧 (5)临床教学组织及实施 (6)评估及评价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18学时 最高学时:36学时 《护理研究》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描述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2)根据护理专业实践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3)针对具体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并按规范格式书写开题报告。 (4)描述论文的基本写作格式。 2.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护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文献查询、研究设计、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开题报告和论文书写、护理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等。 3.知识点 (1)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及常见的伦理问题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 (3)查阅文献的目的和方法 (4)研究设计的内容 (5)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6)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7)开题报告的撰写 (8)论文的书写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18学时 最高学时:36学时 《社区护理学》 1.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能够: (1)复述社区护理的相关概念。 (2)描述社区及家庭健康评估的主要内容。 (3)为社区不同人群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2.基本教学内容 本课程围绕“促进和维护社区、家庭和人群健康”的社区护理工作目标,主要介绍社区护理的相关概念、社区健康评估、家庭健康评估、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等。 3.知识点 (1)社区护理的相关概念 (2)社区及家庭健康评估 (3)社区健康人群的保健与护理 (4)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的管理 (5)社区健康教育技巧 4.参考学时: 最低学时:24学时 (18学时理论+6学时教学实践) 最高学时:54学时 (27学时理论+27学时教学实践) 附录B(讨论稿) 《内科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结合具体病例解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 (2)正确完成常用的基础及专科护理操作技术。 (3)运用护理程序为所负责的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2.基本内容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护理程序对所负责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每位同学可安排轮转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血液等任2个内科科室。每个科室,同学护理5~8例内科系统常见疾病病人;参与2~3例内科重症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3.条件要求 (1)有一定病床数及相应数量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项目,以保证实习的质量。 (2)有专人负责学生带教,期间安排一定量的教学查房或小讲课等,以培养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4.参考学时(或周数):8~12周 《外科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结合具体病例解释外科常见疾病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识别外科常见疾病患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3)运用护理程序为所负责的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4)执行外科常用护理技术。 (5)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 2.基本内容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运用护理程序参与外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整体护理。 (1)手术室:参与3~5例手术中患者器械护士及巡回护士工作;常用器械的清洗、消毒及保养方法;无菌敷料、手术巾、手术单等物品的准备;手术物品常用消毒方法。 (2)ICU:参与1~2例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常用监护仪器的操作及维护;常用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急救技术;ICU常用导管的护理。 (3)外科科室:每位同学可安排轮转普外、胸外、神外、泌尿外等任2个外科科室。每个科室,同学护理5~8例外科系统常见疾病病人;参与专科常见护理操作;术前常规准备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特殊准备方法;术后常规护理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条件要求 承担教学的医院需设有普外科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或其他的专科病房,并有一定量病床数及相应数量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项目,以保证实习的质量。 4.参考学时(或周数):8~12周 《妇产科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为正常孕产妇提供整体护理。 (1)识别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常见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完成相应的护理过程。 (2)识别妇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为妇科常见病患者提供整体护理。 (3)介绍妇产科常用的诊疗器械名称、使用范围、清洗、消毒及保养方法。 (4)正确执行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 (5 )为护理对象提供相应的计划生育指导。 2.基本内容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护理程序对所负责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1)产科: 产前门诊:产前检查的程序及内容;为孕妇提供孕期保健指导。 产科病房:按护理程序管理1一2例高危孕妇;负责护理1~2例产妇,参与执行产后护理过程。 产房:按护理程序护理1~2例正常分娩的产妇;识别产程进展,参与接产过程,并正确处理产程;初步判断异常分娩个案的临床表现,并参与相应的处理活动。 (2)妇科 1 妇科科门诊:参与妇科门诊患者的接诊、诊治及护理工作;熟悉常见妇科诊疗方法及护理技术。 2 计划生育门诊/病房:参与护理对象的接诊、诊治及护理工作;参与计划生育的指导、宣传工作。 3 妇科病房:按照护理程序负责管理1-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妇科化疗患者提供整体护理。 3.条件要求 需设有产科病房、产房、妇科病房、妇产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病房等部门的医院供同学实习。 4.参考学时(或周数):4~6周 《儿科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评估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能结合临床病例判断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识别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为儿科常见病患儿提供整体护理。 (3)为小儿提供保健指导。 (4)正确执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2.基本内容; (1)儿科病房 1 护理2~4个患儿。 2 识别儿科常见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实行整体护理。 3 能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保健的宣教。 (2)新生儿病房 1 护理2~4名新生儿。 2 识别新生儿常见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实行整体护理。 3 使用新生儿蓝光治疗箱和暖箱。 (3)门诊 熟悉门诊各项工作:包括初检室、观察室、隔离室,注射室,传染病的防治及管理。 3.条件要求 需设有儿科病房、儿科门诊、新生儿病房等部门的医院供学生实习。 4.参考学时(或周数):4~6周 《精神科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结合临床实例解释精神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 (2)应用护理程序为精神科常见疾病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2.基本内容 (1)识别常见的精神症状 (2)参与不少于2种常见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护理 3.条件要求 实习基地有一定病床数、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病种,供同学实习。 4.参考学时(或周数):2~4周 《社区护理学》 1.实习目标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将能够: (1)进行社区健康评估和家庭健康评估。 (2)参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 (3)进行社区健康教育。 2.基本内容 (1)参与社区评估至少1次。 (2)参与家庭访视至少1次。 (3)参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至少1次。 (4)参与预防接种至少1次。 (5)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至少1次。 3.条件要求 (1)实习基地符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能按规范完成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证实习的质量。 (2)有专人负责学生带教。 4.参考周数:1~4周 |
|||